來源:中國經濟網
推開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的大門,仿佛掀開了一本厚重的歷史相冊。指尖撫過銹跡斑斑的鐵軌,凹陷的紋路像極了老人臉上的皺紋,無聲訴說著歲月的滄桑。泛黃的設計圖紙上,密密麻麻的標注和修改痕跡,讓我忍不住想象,當年的工程師們是怎樣在煤油燈下,為了一條鐵路的走向徹夜不眠。這哪里是冷冰冰的展品?分明是中國鐵路蹣跚學步時留下的腳印,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艱難,又那么堅定。
用熱血澆筑速度的基石。詹天佑紀念館里,老先生戴著圓框眼鏡的黑白照片,目光如炬。他那句“各出所學,各盡所知,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”的誓言,穿越百年時光,依然字字千鈞。站在“人”字形鐵路的沙盤前,仿佛看見他卷起褲腿,踩著泥濘,親自勘測地形。看見他面對外國工程師的嘲笑,挺直脊梁,用智慧和汗水讓京張鐵路在崇山峻嶺間傲然挺立。那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年代,可就是這樣的艱難處境,反而激發出中國人骨子里的韌勁兒,把“不可能”變成了“了不起”。
青龍橋站的老站長,說起京張鐵路時眼里閃著光。他的爺爺是這條鐵路的第一代養路工,父親接了班,如今他也在這兒守了大半輩子。“你們看那鐵軌,磨得最亮的地方,就是當年蒸汽機車爬坡最吃力的路段。”他的聲音有些沙啞,卻像一把重錘敲在心上。一百多年了,從蒸汽機車噴著白煙緩緩爬行,到復興號風馳電掣般呼嘯而過,鐵軌還是那條鐵軌,可中國鐵路早已改天換地。摸著站臺邊斑駁的磚墻,仿佛還能聽見百年前筑路工人的號子聲,和如今高鐵進站時的鳴笛聲,在時空里交織成一曲震撼人心的交響樂。
以創新驅動速度的飛躍。在北京動車段北京北運用所,智能機器人像訓練有素的醫生,用精密的“眼睛”和“雙手”為動車做體檢;大數據屏幕上跳動的數字,就像鐵路系統的“心電圖”,每一個波動都牽動著無數人的出行安全。誰能想到,幾十年前,我們還在羨慕國外的高速列車,如今卻成了別人追趕的對象。復興號不僅是技術的突破,更是中國人挺直腰桿的底氣。當看到它以350公里的時速平穩飛馳,讓人不禁感嘆:這哪里只是一列火車,這是一個國家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逆襲宣言。
借初心傳遞速度的溫度。最讓人動容的還是鐵路人代代相傳的精神。公益“慢火車”慢悠悠地穿行在大山深處,票價幾十年不漲,車廂里裝滿了老鄉的山貨、孩子的書包和對外面世界的向往。這列不賺錢的火車,卻載著無數家庭走出貧困,駛向希望。還有那些在暴雨中搶修線路的“鐵路黃”,在風雪里堅守崗位的“信號燈”,他們用平凡的堅守詮釋著“人民鐵路為人民”的初心。詹天佑的愛國情懷,在新時代的鐵路人身上,化作了更溫暖、更實在的擔當。
讀著這本關于中國鐵路的“奮斗之書”,從泥濘中艱難起步,到在科技浪潮中勇立潮頭。從一條京張鐵路的倔強突破,到“八縱八橫”高鐵網的縱橫馳騁,每一段鐵軌都刻滿了奮斗的故事,每一聲汽笛都飽含著超越的豪情。這份感動,不僅屬于鐵路人,更屬于每一個見證、參與、推動這個偉大時代的中國人。(陳娜)
|